交流动态
北航学生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交换学习心得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5

外院德语系每届大三赴德国的交换,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必要的、珍贵的机会。作为一名德语生,在大学四年的德语学习中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亲身融入到自己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中,真正的感受德国的文化、社会、教育、生活,对于我们的大学时光甚至一生都是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出国交换的准备是繁琐的。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作为班长,还要对同学和老师负责。我们所有人都没有过出国交换的经历,所以只能求助于学长学姐,他们可以称作是我们的强有力支援,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才能走到德国。办理校内手续、准备对方学校要求的材料、准备签证审核,每一件事都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办好;一次又一次的盖章、审核、等待、网上申请,而且我们这一届开始斯图加特大学开启交换生网络申请系统,与以往的每一届交换都大有不同,所以除了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更多的也有自己摸索的成分。在此期间,不可谓是磨练了意志,也算是对出国后复杂的情况打下了心理基础。
初到斯图加特,坐着城际轨道进入市区,这个繁华又整洁,忙碌又安静的城市。一个崭新的国度,这里的街道、阳光、空气,一草一木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刚刚踏上这块土地,心情就没来由的好了起来。从此开始了我们的交换生涯。
校园生活,必然是交换生活的主体。在斯图加特,我们选课空间很大,基本可以选全大三下国内要求的课程,包括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经济德语、英语以及经济管理。斯图加特Neue deutsche Literatur专业的Albrecht教授对于我们的课程设置比较了解,她与Jelkmann老师与不同院系、以及语言中心进行沟通,在选课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帮助。
我们每人每周平均8-9节课,这对于德国同学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每学期最多会选3-4门课。实际上,文学课对于我们和当地学生一样是难点,而在语言学课上,中国学生的勤奋和逻辑则给教授和助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前,语言学的Pafel教授和助教Joe还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语言中心的课程是专门为外国学生开设的,其中包括德语、英语和其他语种。在语言中心,所有学生都不是母语者,老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由于专业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一门经济相关的课程,课程难度普遍在德语C1水平以上,在最初也是使老师和我们互相为难了很久。好在大约一个月后,我们摆脱了最初无法适应语言速度和课程节奏的灾难,能够更好的融入一般课程。语言中心中同样设有介绍德国、斯图加特所在的巴登符腾堡州的情况的课程,对于外国学生了解德国的社会和文化很有帮助,课程内容也较为简单多样,很有吸引力。
在期末考试中,德国人的严谨和公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教授和老师不会因为你是外国学生而降低考核标准,即使部分文学课程最后进行的是相对于笔试形式简单很多的口试,可内容和分数的要求依然严格。即使这样,充足的准备和独立的思考依然能带来较为理想的成绩。
日常生活,总结起来就是舒适。整洁、秩序、高效,是斯图加特生活环境的代名词。在交换期间,我也曾利用假期到访过德国许多其它城市,柏林、汉堡、科隆、德累斯顿、开姆尼茨,明显感觉到斯图加特作为德国西南部的大城市,并没有大城市多有的脏乱,相比之下是很规矩的,商店和超市广泛分布,购物方便,交通便捷,即使假日里路上的人再多,也都有条不紊,市民和服务人员也大多礼貌友善。斯图加特的人文气息和城市文化让我十分有好感。
每逢节日,大街小巷的商店是不营业的,我们要提前屯好食物,然后加入到室外的节日氛围中。在斯图加特,我们经历了如复活节、春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斯图加特的春节规模很大,像是一个大型的娱乐嘉年华,又像一个美食街、啤酒节,德国人一改平日不苟言笑理智清醒的外表,在啤酒大棚里高歌跳舞,还会主动与外国人攀谈,热情洋溢,让我们觉得措手不及的同时又深深的感受到了德国人外冷内热、友善宽容的一面。
交换的时间是短暂的,即使在繁忙的期末考试后我们依然有时间和机会游览德国许多城市,但是走得越远、去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我们对这个国家和语言还有太多太多不了解的地方,想要学好德语,还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这次交换只是我们认识德国的开端,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个特别的国度。
(图/文 吴致君 12291189)

版权所有:3522浦京集团(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2011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